公司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动态  »  公司新闻

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翻译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7-01-06 13:47:32 浏览量:
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翻译

6月17日,第八届亚太翻译论坛(APTIF)在古城西安盛大开幕。本次论坛是由国际翻译家联盟(FIT)、中国翻译协会(ATC)联合主办,西安外国语大学承办。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的400余名翻译界专家学者、业内人士及知名企业代表参会。


本届论坛的主题为“亚太地区翻译的明天”,旨在以论坛为平台,汇聚各国翻译工作者共同探讨,在全球化和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环境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技术应用、标准化、理论化和创新模式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促进亚太地区翻译文化与翻译行业的发展,为亚太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


在活动期间,作为本届论坛“牵线人”之一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前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院长李瑞林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对于本届论坛最终花落西外,李瑞林介绍说,第八届亚太翻译论坛最早是在2013年开始设计,现在回想起来,西外能够承办此次论坛,体现了国情、省情和校情相互影响的作用。


他认为,近几年来,我国一直在积极地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而亚太翻译论坛的举办即体现西外响应“一带一路”的战略要求,积极参与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建设。


其次,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其历史地位和文化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与此同时,陕西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为西外举办此次翻译论坛,中外学者围绕“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这一主题进行深入交流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机。第三,对西外而言,能够承办此次高规格、高层次国际论坛,也有我们自身的优势。西外高翻学院在翻译教学与研究方面,在全国而言起步早,层次高,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所以,三方因素综合起来,促成了西安外国语大学顺利承办第八届亚太翻译论坛。


针对本届论坛,李瑞林认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可以说翻译在其中应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翻译是大传播中的重要一环。文化的交流,经济的合作以及技术的国际牵引都离不开翻译贯穿始终的支持。在如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出去,我国要在国际舞台上具有话语权,对我们而言即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更多的还是要加强文化、语言和社会差异性的研究,最终有力达成认知的共同性。翻译本身就是尊重文化差异性、达成认知共同性的一项事业,翻译人才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与中国的国际化进程和文化传播是并行的事业。此次论坛将涉及的“一带一路”文化传播问题、翻译人才培养问题都是在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做奠基工作,因此这次论坛的召开意义不言而喻。


在本届论坛中,多个分论坛讨论了新技术与翻译的关系。李瑞林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就此表示,大数据和语言服务相结合,代表了当今和未来的一种趋势。翻译是人类的知识和经验在国际的传播和共享,没有这种跨界的传播和共享,人类就无法实现长足的进步,这也是翻译存在的前提。


在云计算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环境下,知识和信息的交流,传播的速度以及巨大的翻译需求都达到空前的水平,人工翻译能解决的问题是很有限的。而技术具有集成性,可以将不同的个体的知识集成起来,连接个体的智慧,同时技术的运算速度和效率可以集大成,机器翻译或计算机辅助翻译是未来翻译的发展方向。


在两天的活动中,有一个环节是关于“陕西文学的特色与国际传播”,这也给本届论坛加入了陕西的本土色彩。陕西作为文化大省,但是陕西文学的翻译历来都是“说得多做得少”,很多文学作家如贾平凹、陈忠实,他们的作品被翻译的数量很少。


记者就此询问李瑞林的观点时,他建议说,陕西文学走出去,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作品实际上是文化形态的直观体现,贾平凹、陈忠实、叶广芩、路遥这些作家从不同的视角反映了陕西省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性,“一部陕西史,半部中国史”。陕西文学极具代表性,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关注陕西作家文学作品的外译会对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很好的范例,所以陕西文学的外译具有重要的文化战略意义。


他建议建立一个由政府出面,作家与译者共同参与的机制,依照国际惯例,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将陕西文学进行外译。但是他坦言,要建立这样一个共同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全国宣传部长会议5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出席并讲话,就做好今年宣传思想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要继续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教育,精心组织好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重大主题宣传,把党和国家发展新的实践成果展示好,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阐释好;再次强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体现,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引导国际社会全面客观认识中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现实一再证明,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世界,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谁就能掌握国际话语权。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国际传播能力依然偏弱,在国际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报道中的原创率、首发率还不高,国际接受度和影响力还有限。研究表明,西方媒体掌握着全球90%以上的新闻信息资源,近70%的海外受众通过西方媒体了解中国,而相当多的西方媒体仍然戴着“有色眼镜”观察中国、报道中国。这就必然导致在西方舆论里的中国与真实的中国相去甚远。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着力改变“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我们必须坚持国家站位、树立全球视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国不乏好故事,也不乏好声音,关键是如何讲好、传播好。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充分展现了中国领导人的卓越智慧。梳理总书记近年来的外访活动,我们不难发现,每到一个国家,总书记都会在当地主要媒体上发表署名文章或接受专访,同时还会发表重要演讲或讲话,而在这些文章、专访、演讲、讲话中,总书记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故事。在去年的访美之行中,这一特征就体现得淋漓尽致——接受《华尔街日报》专访,让世界清楚准确地了解中国的政策方针和发展走向;在主旨演讲中,就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亮明中国主张;在梁家河的故事中,让国际社会近距离感受中国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事实证明,把中国故事讲好了,把中国声音传播好了,就能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把握国际事务的主动权。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必须坚持创新为要,大力推进宣传思想工作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手段创新,更好以创新增活力。一要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阐释好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和世界意义,阐释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发展成就,阐释好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及其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营造于我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二要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用西方学者和民众能够理解、乐于接受的话语体系解释中国问题,创新中国故事的对外话语表述,让国外受众想了解、听得懂、愿接受,从而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三是要加大传播渠道建设力度,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着力打造重点外宣媒体,提升议题设置水平,完善全球新闻信息采集传播网络,充分发挥集合效应,提高新闻传播“时、度、效”,让中国声音准确及时传出去。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对外宣传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特别强调利用互联网特点和优势,推进全方位创新,力争在国际话语权的争夺中通过新媒体实现“弯道超车”。比如,通过在海外影响力大的社交媒体广泛推送符合海外受众视听习惯的资讯,传播中国声音、岭南风尚,收到了良好效果。新形势下,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宣传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省直有关宣传文化单位和各主要媒体要把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讲好中国故事、广东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广东声音,推动广东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关文章

公司电话: 028-6269 6135 

24小时手机:  181 1662 1006   138 8034 2637

微信:tracy663007 pengxiaorong2637

QQ:2727236259  740135742

公司地址:成都市高新区天府大道中段1号

扫一扫微信咨询